联系人:吴正杰 手 机:13937423078 15637440870 Q Q:811407567
发布时间:2015-04-24 11:10:46 浏览量:11019
方笔圆笔:关于汉碑隶书的用笔,有方笔、圆笔之说。因为大盆汉简的出土,能看到汉人的墨迹,评论汉隶的用笔,本能够不以铭石为目标,因为铭石书已通过刻工 的再加工,已有刀法的参加,有些更是不按书迹原貌来刊刻的,这样也就谈不上所谓笔法了。前人学汉隶,都取法东汉后期的一些名碑,这些碑文上的字很工整,笔 画经刊刻后,起讫、转机处都较有锋芒,呈方形,故认为作隶书必须用方笔,元明人多有此失。本来不论是方劲的仍是华美的汉碑,其笔画形状是多元化的,并不单 呈方笔。而魏晋时一些典重的碑版,如《受禅表碑》、《孔羡碑》、《曹真碑》、《正始石经))、((王基断碑》、((皇帝三临辟雍碑))等,则渐趋方削尖 露,顿失厚重。至庸隶日薄西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,便是专用方笔,虽写得肥硕而气不能厚,偶有圆笔参用,徒增圆俗罢了。汉代摩崖,大多椎凿而成,笔画直率拙 朴,多呈圆笔。从东汉桓、灵曾经回溯看碑文隶书,年代愈早,刻工愈草率,笔画波碟愈少,圆笔成分也愈多,而愈显得古拙气厚。
逆入平出:《说文解字))云:“篆,引书也”。作篆书乃引笔而书,其笔画均匀,收笔蓄势而不回锋。楷法在笔法上要比隶书复杂,用笔考究藏头护尾,起笔逆 锋,收笔顿笔回锋。隶书用笔介乎篆书和楷书之间,起笔皆逆锋人纸,收笔时不回锋,以空势收住。唯有掠(即撇画)之收笔,隶书多作回锋顿笔,而楷书却出锋, 二者相反。清代碑学派书家用笔多主张逆人平出,便是隶书笔法。
中实中虚:篆书笔画均匀,用笔时不作提按改变,隶书根本秉承了这种笔法,故笔画中段丰满。但在写波挑时须两头顿按发力,笔画中段稍加提笔。笔画中段丰满, 即所谓“中实’,是清代一些碑学派书家推重唐代曾经碑文的一个理由。包世臣《艺舟双机·历下笔谭》云:“用笔之法,见于画之两头.而古人雄厚态肆令人断不 可企及者,则在画当中截。盖两头收支操作之故,尚有迹象可寻,其间截之所以丰而不怯.实而不空者,非骨势洞达,不能幸致。更有以两头雄肆,而弥使中截空怯 者,试取古帖横直画,蒙其两头而玩其间截,则人人共见矣。中实之妙,武德(唐高祖年号,618一626)今后,遂难言之。”包世臣所指的“古人”、“, [亏帖”是指唐曾经的书法,包括汉隶和魏碑真书。他看到了唐曾经字笔画中截不提笔,而唐今后字笔画中截提笔运转的普遍现象,但将其归之为中截“丰而不怯, 实而不空”是古人雄厚态肆,而令后人远远赶不上.这就剖析错了。唐曾经笔法朴率.少提按改变,故于笔画中段不提笔运转而“丰实”。唐代楷书笔法较前代丰厚, 着重提按,笔画两头逆回锋且下按作顿笔,而中段则提笔运转,故两头粗而中段细,颜、柳诸家楷书皆如此,即包世臣所谓“中怯”者。本来这并非笔力柔弱所造成的, 而是笔法上的丰厚。隶书(八分)之笔法也已经丰厚,其波挑中截须稍提笔,两头皆重按顿笔,故沈曾植云:“汉碑波掣,亦有两头之力过于中画者。魏《高贞碑》 亦然。包氏之说,此能够参其变也。安昊(包世臣)中画丰厚之说,出自怀宁(邓石如)。唯小篆与古隶,可极中满之能事。八分势在波发,纤橄轻重,摆布不能无 偏胜,证以汉末诸碑可见。故中画蓄力,虽为书家秘密,非中郎、踵、卫法也。”必又云:“篆画中实,分画中虚。”.笔法从篆书的单一均匀到隶(分)书到楷书 的逐步丰厚,这是一个发展规律。仅仅隶书寻求朴茂,故不宜以楷书提按笔法用之于隶书,提按成分愈多,朴茂之气就愈少。
转机:隶书在字体上已完全脱离了象形而变成方块字,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,隶(分)书的转机宜形方而笔圆。魏碑的转机是提笔换锋后重按斜向内折。唐 楷的转机,褚、颜字是用提笔暗度换锋,柳字则以两次折锋过换的办法。这些楷书转机的笔法,均不呈现在隶(分)书中。汉碑隶(分)书转机处皆方折不作顿驻, 也有断开分作两笔写的。
波挑:西汉后期隶(分)书老练,呈现波挑,使得笔法愈加丰厚。东汉有很多碑文以及刑徒葬砖都无显着波挑,这是因为书刻简率使然.而典重碑版都有显着波挑, 这是八分书的一个IR要特征。八分波挑,起笔逆锋,‘卜截行笔稍提,至结尾重按,然后侧锋挑出.这是最常见的波挑写法。也有波挑起笔逆锋,,朴截行笔不提 起,结尾稍按,中锋挑起,如《三老讳字忌日记》,一些推凿的碑文上面的字波挑通常用此法。